回顾:一条街上五六家,药店比奶茶店开得还多?经济来源到底是啥?

发布日期:2025-02-04 20:36    点击次数:61

根据报告显示,截至去年3月份,全国的药店总量已经超过了60万家。可能这个数据大家还没有很明确的概念,我先给大家举个例子。“奶茶经济”近几年的火爆程度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。茶颜悦色的门前其购买排队的人群都排到了街对面;以便宜好喝出名的蜜雪冰城,更是把自己的连锁店开到了国外。每到节假日,路上几乎每个人都人手一杯奶茶,寒暑假外卖高峰期的时候,奶茶店的店员每天都忙得能把手给抡飞。但就是这样的营业利润很可观的奶茶店,全国也大概只开了不到47万家。而全国药店的数量,要比奶茶店多了大概13万。虽然说吧,这奶茶不能天天喝,但生病了的话,药还是得天天吃的。但是出门上街一看,好家伙,一条街还没走完呢,药店先来了个五六家。可以说,中国人的小区楼下,除了超市和小卖部,剩下的就是大药房和连锁店了。你要说奶茶的利润率高,大概都在45%左右,但是药店的净利率低啊,个体药店的利润率才只有10%,而连锁药店的利润率更低了,只有5%左右。明明利润率又不高,那为什么又在全国范围内开这么多家呢?药店每年扩张的盈利模式是什么?疯狂扩张的背后,又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?本篇文章就带你共同揭秘,连锁药店不断扩张的背后故事。为什么药店越开越多?答案是政策的导向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《药品监督管理统计报告 (2021年第三季度)》来看,截至2021年9 月底,全国共有《药品经营许可证》持证企业 60.65 万家。其中,批发企业1.34 万家,零售连锁总部 6658 家,零售连锁门店 33.53 万家,单体药店 25.12 万家。在近几年的特殊情况下,很多实体店铺都纷纷倒闭,早早的便关门溜之大吉了。这种情况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,但是有一种实体经济却逆流而上,在实体经济萧条的时候,继续扩张店面面积。这种实体经济,就是药店。以前的药店上经常见得这样的标语,“但愿世间无疾苦,宁可架上药升尘。”但是反观现在的一些药店,竟有的在店门口放上财神爷的充气人偶,上面写着一些“开业大酬宾,买一送一”的标语。看的人是又好气又好笑,也不知这种社会风气,以往的那些医者仁心的先辈们看到,心里会作何感想。说完这些风气,再来说说现在这些药店越开越多的原因。最根本的原因,是因为这是资本市场贴合政策的举措。在2016年,我国发布了《促进医疗产业健康发展》的指导意见,该意见明确表示,医院应当按照药品通用名向患者开具处方,并禁止限制处方药外流,保障患者的购药选择权。这项举措意味着,患者除了在医院拿药之外,也可以在别的药店拿到自己需要的药物。紧接着,在2017年,我国政府推出了《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》的通知。在这份文件中,政府对于公立医院售卖医药给出了明确的态度:实现零差价零加成。也就是说,医院多少钱进的这些药,就要多少钱把它卖出去,不能够从中谋取任何利润。允许处方药外流,同时规定医院确保零差价,这两项举措加起来就像是一个连环大招一样,极大的打击了公立医院销售药品的积极性。要知道,在当今的市场上,有60%的占比是公立医院,其中这60%的医院中,处方药所占的销售利润占到了80%以上。公立医院中的利润大幅度下降,但是与此同时,很多药店龙头发现了这项政策红利的长远优势,连锁药店得到了连续扩张,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。据调查显示,在2017-2018一年的时间中,2017年,连锁药店的数量首次超过了单体药店,药店龙头争先上市,资金优势明显。仔细观察政府政策就会发现,早在2014年,我国的药店行业就已经进入到了结构性调整阶段。整体的药店行业,开始从数量优势向集中优势转变,药店行业进入到新一轮的整合周期。16年和17年接连出台的政策,也是在为新一轮的整合周期铺路搭桥。资本是敏锐且趋利的,只要给出一个新政策,就能够让资本主动的遵循这项政策红利,去抢占市场,争抢新一轮的市场先机。对比观察其他发达国家的药店连锁率,以及集中度来看,其中美国的连锁率达到了64%,日本达到了87%,而我国的药店连锁率仅占到了50%左右。对比同期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,还有一定的差距。因此回顾近几年国家颁布的政策来看,连锁药店越开越多是必然的,一些夫妻档的零售药店,或者是单体药店,则最终将会走向没落。药店的经济来源有哪些?现如今,随着很多连锁药店的不断扩张,很多小区楼下就有着不下三四家药店。很多小毛病根本犯不上再跑到医院里去挂号拿药,直接去楼下的药店里,给药师描述自己的症状,基本上就能够解决病症。可以说,“大病去医院,小病去药店”已经成为了当代人的共识。在前文,我们已经说过了公立医院在政策的要求下,实现药品的零加成,但是连锁药店和单体药店,并不受该政策的限制。因此很多患者就会发现,为什么一样的药,在医院里拿明明挺便宜的呀,为什么一去药店就会发现贵了很多呢?原因就在这儿,虽然有些医药行内人士表明,连锁药店的净利率在5%左右,单体药店的利润在10%左右。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药店都会严格按照这种利润售卖药品,一些黑心药店的利润能够达到35%-50%,都能够和奶茶的利润媲美了。而除了日常所需的基本药品之外,一些药店的固定客流量来自于一些慢性病患者。据不完全统计,中国现有的慢性病患者已经达到了3亿多人,由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到总疾病负担的近70%。3个多亿的慢性病患者,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,他们自然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慢性病治疗药物。这些慢性病患者,就是一个药店的稳定的来源。除此之外,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逐渐加剧,很多老年人对药品的需求也在增加,这类群体,也是药店的固定客户。而药店除了这些基本的药品之外,还有一个利润很高的环节——卖保健产品,以及医疗器械产品。相信大家去药店的时候,都能看到这种现象,一些价格昂贵、动辄两三百的保健用品被放在货架的上方。而一些疗效好价格低、真正被人们所需要的良心好药,却被放在了货架的最下面的一层,有的甚至都已经落灰了。从药店的角度来看,售卖一盒保健品的利润,都能赶得上卖好几盒药了,一些药店员工卖保健品后还会有提成。谁会跟钱过不去呢?于是不明真相的消费者,无奈的掏出了钱包。大家或多或少,应该都曾被药店的这种骚操作给坑过。一些详细的内幕也没法太清楚的写出来,正所谓“断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”,很多事情大家心里清楚也就行了。药店究竟是如何定价的?前文已经说过了,公立医院的药品是“以什么样的价格进的,就以什么样的价格出”,是零加成的。那么药店里的药,它们又是如何定价的呢?一般来说,药店里的药大概有四种定价方法。第一种,就是最普遍的成本加利润定价法。比如说,一个药品的进价是50元,那么根据连锁药店5%-10%利润的话,就要再在上面增加5%-10%不等的利润,然后再进行售卖。第二种,是目标利润定价。比如说,这款药你定价50,预计到手的利润大概有25,那么药店就会想方设法的,将药的目标成本控制在25以内。第三种,是需求导向定价。根据顾客的预期来定价,比如说,一款药顾客对它的逾期只有50元,药店定价超过80的话,消费者就会比较难接受。但是我觉得,这种定价法对于药店来说,应该是最少采用的。毕竟消费者即使再难接受一款药的定价,但是生病了就是需要这款药,已经变成了刚需。这个时候,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在病痛的折磨下,变得很强烈了。所以我觉得,第三种定价方法,在药店中是最不可能采取的。第四种定价方法,就是竞争导向定价。这个就很好理解了,生活中大家也会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。一款药A药店卖50,旁白的B药店就卖48.9,虽然相差没几块,但就是这一块多的差价,也能够让A药店的销售额遭受滑铁卢。除了上述的四种定价法之外,药店还需要参考国家的限价,有的还会参考企业的自主定价。综上所看,药店的定价方法挺多的,而药店的利润也就在这些不同的定价方法中,得到了切实的保障。而连锁药店,也会乘着国家改革的红利,在新一轮的整合周期中不断扩张,持续盈利。